老王,你夹个板凳弄啥起呀? 娃他姨,你不知道?村口有戏哩,走,看戏走。 
农历三四月间,宁县农村的庙会戏相继登场。
一句“看戏走”,成为庄稼人春耕不忙时最实在的邀请。
庙会戏,顾名思义是庙会上唱的戏。
还没有走到戏场,就飘来一阵粗犷苍凉的唱腔,伴随着一阵锣锣鼓鼓急促的敲击声,在板胡丝丝入扣地伴奏下,在清清亮亮的梆子声里,秦声在飞扬。
戏场上,各种小吃琳琅满目,看戏的老汉手端甜醅,撩开长胡须,就着秦腔唱段,吃得津津有味。
旁边的孙儿拿一支冰糖葫芦,咬一口,山楂酸的挤眼,糖粒挂在嘴角。 老奶奶细细嚼着甜玉米,老伴从牛皮烟袋里捻起一撮烟丝,填进烟斗,点燃,烟圈腾起时,品味戏里人间。
戏场台上台下,台前幕后,有人看戏,有人唱戏,共同演绎着戏如人生。
站在台下,我四下看看了,看戏的以老年人居多。
年轻人甚少,小孩子则忙着拉着父母买自己喜爱的吃食、玩具。
年轻人不大喜欢秦腔或许与秦腔的唱词、表演慢慢吞吞,听不懂有关。
难怪有人对我说,看秦腔戏是老年人的专利。你这么爱看戏是老年人的心态了。
在悠扬、勾魂的板胡声中,我意犹未尽的离开戏场。 来源:掌上春荣
|